幾乎滿分的外觀
人見人愛、讓人心動
先說結論,ID.Buzz 的外型真的是近年來 Volkswagen 設計最成功的作品,其掀起的風潮更是自 1998 年 New Beetle 問世以來難得一見的熱門。D.Buzz 全車輪廓及其主要設計特徵 - 前車頭超大的 VW 圓環、視野開闊的雙A柱、環繞全車的大面積玻璃、象徵後空冷引擎出風口的 D 柱三道飾條造型與橫跨的車身腰線 - 都是對 TYPE 2 祖先的參考,而且在細節上又融入了新世代 ID. 的元素,使其效果渾然天成,而不會成為矯揉造作的「Retro」新車。
而從車頭望去其車頭宛如 T1 一樣採圓弧形處理,兩側的 LED MATRIX 矩陣式前大燈通過LED日行燈貫穿,宛如一張笑臉一般。畢竟「無時無刻保持歡樂」就是 ID.Buzz 的任務。
相較於復古性十足的車頭,車尾LED貫穿式尾燈很有層次感,而方正的線條也與弧形車頭形成強烈的反差,大型 Volkswagen 廠徽搭配「ID. Buzz」的字樣相當醒目,好在垂直的線條還是跟 TYPE 2 有著一脈相傳的線索。
由於長軸版 ID. Buzz 無論是車長或是軸距均加長了250mm,這些「長」的地方都體現在滑門上,這也讓長度增加了192mm,視覺變化十分明顯。也因此車身尺寸方面長寬高分別為 4962mm X 1985mm X 1927mm,軸距為3239mm。
不過因為安全法規的要求,TYPE 2 那經典的內輪已經被擴充到車身四角的輪胎取代,同時無車頭的造型還是被伸出來的半截車頭給取代,無論如何至少開在路上還是吸引許多人的目光,這是你開其他電動車難以匹敵的。
ID 家族的內裝
機能性十足
相較於人見人愛的外觀,ID.Buzz 內裝顯然就參照其他 ID. 家族的設計,都走簡約科技風格,所以你看不到多餘的按鍵出現在上面,另外水平介面的中控台採層次分明的處理,出風口採用貫穿式的裝飾設計,搭配類木紋飾板與車身同色烤漆面板點綴,讓車內相對雅緻。
而 ID Buzz 的換檔位置則是在方向機柱上,其他方向盤、5.3吋 ID. Digital Cockpit 全液晶儀表和Discover 12.9 吋多媒體鏡面觸控主機等都與ID.家族其它車型一致。前者上面僅有必要的行車資訊,其餘資訊內容則是內含在中控主機當中。而這個螢幕會隨著方向盤位置調整而上下變動,如此一來駕駛人都能完整看到儀表上的資訊內容,至於模式控制則可以透過方向盤右側盤輻上電容按鈕進行操作。
Discover 12.9 吋 MIB4 中控螢幕車載系統介面上與操作邏輯還是很 Volkswagen 設定,但至少有了更多自主設定喜好功能的空間,你可以直接在主機最上緣控制Air Care Climatronic 三區電子恆溫空調系統 、駕駛模式、影音系統等,同樣的目前還是沒有中文可以使用、同時也不能 OTA 更新。
而主機最大的功能,大概就是支援 Apple CarPlay 以及 Android Auto 連線,只是沒有支援無線功能,另外也沒有導入原廠導航系統,所以前擋風玻璃下方的 ID.Light 功能就只剩下綠色充電指示、白色車門啟閉與車輛啟動。
不過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應該是 Buzz 的中央螢幕完全是正對著後方,也就是說他並沒有像是 ID.4/5 一樣偏向駕駛,所以如果有陽光的時候會被反光遮到一部分。
但好在置物空間部分是 ID.BUZZ 的強項,包括手套箱上方的開放儲物槽,以及隱藏在中控台下方、打開之後會有兩個大飲料架;駕駛座與副駕駛座中間也有一個可拆卸的移動大型扶手「Buzz Boz」可以使用、上面更附上開瓶器和刮冰器等小巧思,第二排乘客可以拉出一個有圖案的儲物箱,上面有一個小小的 ID Buzz 彩蛋。另外全車也提供多達 8 個 USB 端口,讓你無時無刻都可以讓手機保持有電的狀態。
而其他 Buzz 的彩蛋則分布在第二排座椅左右二側、第三排左右二側以及後擋風玻璃上,看到這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地方,你就不會再糾結 ID. 家族為人詬病的電容式觸控設計了。
最後主被動安全系統上,當然將 IQ.DRIVE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列為標準配備,像是 Travel Assist 智慧車陣穿梭系統,整合主動式車道修正輔助系統、全速域 ACC 主動式固定車距巡航系統和車道維持及偏移警示系統(含修正輔助)、 Front Assist 車前碰撞預警系統(含 AEB 自動輔助緊急煞車)、車側盲點警示系統及 Emergency Assist 緊急待援輔助系統、主動乘員防護系統、疲勞駕駛警示系統、駕駛注意力警示系統等。
實際使用下輔助系統有效但不突兀;例如 Travel Assist 智慧車陣穿梭系統可精確追蹤,並能在高速行駛時處理相當急的轉彎。
MEB 平台佈局
空間寬敞,唯獨....
感謝 MEB 平台讓 ID. Buzz 與 ID 3、ID 4 和 ID 5 站在相同的機械基礎上。因此與過去的 Transporter 家族不同、他是完全的乘用車取向,不過因為要搭載 91kWh 大容量鋰電池組,這也讓車內空間加高不少(1,330 mm),但好在長軸版車外側滑門寬度額外增加了 192 mm,因此開口相當大、只是上下車就必須要習慣一下那高聳的門檻,算是為了續航力不得不的妥協吧!
不過具備按摩功能的雙前座 ergoComfort座椅、卻也受惠於高 H 點有著極為開闊的視野表現,包覆性與支撐性都有相當高的水準;「2-3-2」三排 7 人座設定,其第二、三排座椅皆具備前後滑移和傾倒功能之外,搭配可彈性調整之座椅配置(第三排座椅可利用工具拆卸),可以創造出1340 公升的載貨空間,在使用所有座椅的情況下,則可達到 306 公升。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空間,三排劇院座椅也相當舒適,基本上你很難找到會抱怨腿部空間的人。
行李箱可用空間相當寬敞,但將後排座位摺疊後,只能透過可拆卸的「Multi-flex」行李箱板來提供完全平整的裝載區,這可有效升高行李箱地板。您可以在此下方裝載物品,但若不拆除就只能擁有大型 SUV 的最大裝載高度 (例如方便攜帶大型戶外裝備)。
而具備 Easy Open/Close 啟閉功能的腳踢感應式雙電動滑門及尾門,超大開口設計方便乘客進出車輛及拿取後行李箱大型物品 。
單一後驅馬達設定
MEB 最大91kWh 電池組加持
身為目前市場上「唯一」的電動 MPV,ID.Buzz 的動力倒也沒有讓人失望。台灣市場導入的 Pro S 規格採用最大容量 91kWh 電池組(可用 86kWh),搭配最大馬力 286ps、最大扭力 560Nm 的APP 550 後軀馬達組,另外也可支援最高達 200 kW 的充電功率,並同步導入 CCS2 充電規格,透過最高功率 DC 直流進行快速充電,電量自 20% 充電至 80% 最快只需 30 分鐘內即可完成,根據原廠依照 WLTP 規範的測試數據,最高續航里程達 450~480 公里。
拿到車之後前往八里的路途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 ID.Buzz 輕快的加速反應讓人忘記他是一台重達 2.3 噸的純電車型,而安靜的車內讓人暫時忘記了城市通勤的喧囂,無論是風切聲或是胎噪均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低阻力 0.29Cd 的威力。
上了高速路段顯然就有點吃力,但它依舊能夠賦予充足的動力載著全家人前進。只是當我切換成 Sport,整個馬達的輸出感受還是相當的溫馴,即使我全電門下去也沒有明顯的貼背感,整體來說一切都相當的平穩,當然這更適合這輛車所設定的家庭用戶。
不過 ID.Buzz 如同 ID.4/5 一樣,如果你是第一次開到 可能要費心熟悉下煞車力道,因為前段較空、要踩一半以上才會感受到明顯的煞車力道產生;同時沒有多段動能回充等級的選擇,只能使用動能回充的 B 檔,這個檔位下反倒煞車力道會比較「正常」,而且只要鬆開加速踏板就能感受到回充的力道,但並不會煞到完全停止。
雖然 ID.Buzz 本身就不是操控取向的車,但其較低的重心與輕巧精準的轉向配合的相當好,再加上充沛的低轉速扭力與高剛性車體結構,行駛於林口山路時能輕鬆地操控通過不同彎道,甚至比 MQB 平台架構的 Multivan 更好,只是原廠刻意設計些微的轉向不足來讓駕駛可以更輕鬆控制。
車身的側傾抑制得相當不錯,這意味著過彎時乘客不會被拋來拋去,而且車內顛簸也能有效減至最低;只是在較崎嶇的路面上行駛時,碎震傳遞就稍微明顯,但這依舊不影響我對 ID.Buzz 動態表現的好印象,除非你開的太激烈、不然乘客應該是不會抱怨太多。
ID. 家族救星
帶給世人歡樂的新世代純電家旅
雖然 ID. 家族推出至今因為諸多問題,讓 Volkswagen 在電動車市場無法施展開來。但 ID.Buzz 生來就與其他家族成員不同,它獨一無二、它是新世代 Type 2 的化身,光是那副可愛的造型所衍生出的「情感層面」就能讓人把 ID.Buzz 承襲其他 ID. 家族的缺點給遺忘了,你甚至不會給予嚴苛的批評。
理性層面來看,ID. Buzz 座艙機能性可能還差了那麼一點、少了 V2L 功能讓它沒辦法真正拿去露營,而且它的性能和續航能力雖然優於其他純電七人座對手,但也不是特別的賣點。只是它的精緻度、駕馭性和寧靜的高級車廂氛圍都能取悅車主與家人,就像它開朗的外觀一樣。
更重要的是,Volkswagen 在脫離 Piech 時代之後已經很久沒有一台能夠讓人「心動」的車了, ID.Buzz 的角色就是讓世人重新愛上 Volkswagen,甚至我自己都覺得如果當初 Buzz 問世的時間比其他 ID. 家族早,或許在銷售層面上就會有另一番光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