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車報導 - CarStuff 人車事

In
試車報導
就算有妥協,甚至現在連手排車型都不提供了!但這是最後一輛內燃動力的MINI John Cooper Works,豈能不擁有!?尤其是一般款F66 Cooper S車型外觀都採用與純電動力車型相同的簡約極「減」風格,不再有以前那種滿腔熱血的賽車氛圍。那慶幸的是,MINI John Cooper Works繼續維持殺氣十足戰鬥風格的傳統。並且,硬朗的賽車化懸吊依舊繼續保留但舒適度小提升。這些若不保留,JCW熱血份子肯定是不會繼續買單的。

In
試車報導
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沒有改變,就沒有進步」,但有時候改變太大、可能會換來褒貶不一的評價。AMG C63 放棄 V8 汽油引擎改用一套精密複雜的 2.0 PHEV 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系統就是一個例子。 但相同的動力系統如果放在休旅車型上,是否會更切合 Mercedes-AMG 研發這套源自 F1 電氣化技術的初衷:以高性能電氣化方式來降低碳排放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In
試車報導
對於中型家庭 MPV 市場而言,Opel 其實不是新手。二十多年前,Opel 迅速搭上了中型 MPV 的流行熱潮,但曾經廣受歡迎的 Zafira MPV 卻因為歐洲市場對於乘用車 MPV 需求的急凍、同時在母公司 PSA 集團(現 Stellantis)的主導精簡車系,被迫退出市場。 畢竟多人乘載需求還是有一定的市場、加上原本 Opel 商用車系 Combo D 已經在市場上問世 10 年,急需改款來擺脫向 GM 支付授權費的噩夢,因此「合而為一」的 Combo Life E 世代就這麼於 2018 年以 EMP2 平台推出,而台灣市場則是眼見兄弟車 Berlingo 賣的盆滿缽滿,自然就成為歐吉汽車的「救命稻草」,以全新 Visor 車頭的小改款版本來進軍 LAV 七人座市場。

In
試車報導
LAV(Leisure Activity Vehicle)市場是近五年在台灣市場上起飛的細分產品線,不過多數人還是會把它歸類在中型家庭 MPV。而這當中表現最亮眼的就是Citroen Berlingo。 憑藉著其獨特的法式設計、實用的大空間、以及豐富的安全配備,以及同價格帶選擇較少的因素考量下,Berlingo 在台灣的銷售表現相當亮眼,特別是在小改款車型上市後,銷售量有顯著的成長,讓原本 LAV 車型始祖的 Volkswagen Caddy Maxi 只能在後面苦苦追趕。

In
試車報導
有沒有想過 SUPER SUV 也能如此奢華、如此內斂?在 JLR SVO 部門藉由 Range Rover Sport SVR 進入 SUPER SUV 市場 10 週年之際,新一代 Range Rover Sport SV 走的似乎是另一條路。它不再是想要把道路給吞噬的性能機器,而是一輛更全面、更具吸引力的 Range Rover ,JLR 的初衷就是想做到「萬中之最」的全方位SUV,在這個喧囂浮誇的高性能SUV市場脫穎而出。

In
試車報導
對於 Peugeot 來說,雖然進軍 SUV 市場的時間較晚,不過靠著「高顏值」的外觀設計與「科幻」內裝佈局,輔以法系車不差的操控性,很快的站穩腳步。如今進入第三世代的 3008,是搭載 Stellantis 最新平台「STLA Medium」的首款量產車,因此在全面革新、同時價格下殺進去國產與進口 SUV 的領域,是否有機會成為「爆款」休旅車呢?

In
試車報導
我一直很欣賞 Mazda 這家中型車廠,為什麼呢?因為他敢堅持一些事物、甚至琢磨細節到病態的地步。像是整個車壇正朝向電動車旋風,Mazda 卻傾全力開發所謂的「大型車商品群」,並以傳統豪華車配方:後驅內燃動力來切入市場,這份來自廣島的「堅持」與「執著」放眼現今車壇已經不多見了。 而 2023 年底導入台灣市場的 CX-60,在上市初期確實有不少迴響,但緊接而來的卻是對於舒適性層面的問題,當時我在試駕的時候認為 Mazda 對於新 FR 平台的調校還不算成熟,除了避震設定過硬、路感太清晰以外,高速換道時的穩定性還是有成長的空間。因此在 2026 年式 Mazda 花費心思重新打磨,務求讓消費者更能認可 CX-60「高級車」的魅力。

In
試車報導
Panamera 自 2009 年問世至今已經 16 年,雖然高性能大型轎車市場越來越式微,但是 Porsche 還是持續經營這塊市場。第三代(G3)以更強悍的動力系統強調運動性能為特色,並且以徹頭徹尾現代化的操作概念、加入更多新穎科技來滿足喜好 GT 轎車的族群。 而今天試駕的 Panamera Turbo E-Hybrid ,無論從技術、性能還是奢華四門 GT 的角度來看,都是一款極具吸引力的產品,它的售價自然也不低,我們這款試駕車光是加入選配就高達 1,546 萬多!

In
試車報導
真的等好久了。先不論改名的問題與否,現行款 B9 A4 是 2015 年年末亮相、 2016 年發表,卻因整個 VAG 集團在「電動化」過程中產生的諸多磨合,讓 Audi 過了將近十年才得以推出全新 PPC 平台的換代車型:B10 A5,可為「好事多磨」。 為什麼要叫做 A5 呢?實際上 B10 並非直接取代過去的 A5 車系,而是 A4。這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車系命名邏輯,Audi 當時將奇數號車款歸類為燃油車,偶數號車款則代表電動化車型。由於這個策略實在太讓人困惑,最終 Audi 已經放棄這套命名方式。 儘管如此,先前推出的車型名稱並不會更改,這也意味著經歷了 25 年以「80」命名、20 年以「A4」命名後,未來 Audi 的中型豪華轎車與旅行車將定格在「A5」。